"希望接下來能持續拋出疑問,試著找到答案,反覆地進行想像、然後顛覆"
接著從官網改造成為內容型網站、新售票系統OPENTIX上線、兩廳院會員改制等,可以看出兩廳院致力於打造「品牌影響力」,突破只是作為售票窗口、演出場地的印象,發展成一個具指標性的品牌,同時也能培養忠實的觀眾。此外,系列藝術節,例如:TIFA、夏日爵士派對、秋天藝術節,在節目企劃上也都有其各自想要對話的大眾。因此為了成為「人人的場館」,比起「觀眾開發」,更適當的說法應該是「打造接觸表演藝術的多元途徑」。
第二季,我將延續共融年會小組的工作,也持續跟進國際交流專案籌備:Producers Camp、Taiwan Week。此外,預期透過爬梳近年TIFA資料,從中了解節目評選辦法、國內外節目的比例與觀眾偏好、藝術節與年度營運計畫間的連結等。在副總監室的工作日常,也要多思考每個決策和作法的原因,並培養主動提出解決方法的能力。
在第一季大量資訊接收與消化後,希望接下來能持續拋出疑問,試著找到答案,反覆地進行想像、然後顛覆的感覺,很好。
"彼此傾聽與激盪"
每一次的討論,都是一次次深刻的腦力激盪。需要花時間整理自己的想法,更需要的是聽懂別人的想法。也因為和同仁們相處了這段時間,更發現彼此對於事情的思考方式的不同,這都讓我覺得很開心,能夠與不同的人討論想法,並且彼此傾聽與激盪,都是相當寶貴的經驗。
"眼睛還是亮的,人也持續打開"
進到兩廳院的這三個月過得太快了,在跨部門的跑跳與維持原先生活關照的面向之間,我自認還沒有將思緒、經驗統整得很好,不過眼睛還是亮的,人也持續打開、接收資訊,到這一季的尾聲,能更精準的回顧自己的參與是好事,而無時不刻會將眼前所見連結到最近思考的問題上,這我就不知道是好是壞了,我好像比較想要發呆,不過至少能隨時回應自己的問題、獲得可能會拼湊出解答的碎片,那就暫且蒐集下來,或許某天突然排列出這個階段理想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