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入Gap Year計畫之後,我們得以旁聽大大小小的會議,不論是每週二召開的業務協調會議與行政會議,或是我們亂入各組的組會,最先吸引我們注意力的,就是關於藝術節的討論。不論是從年初的TIFA或是到剛落幕的秋天藝術節,我們發現藝術節是場館運作的核心部分之一。不論是從節目策畫,行銷宣傳,乃至呼應場館的任務宗旨,都關乎到不同部門,乃至人員對藝術節的不同想像。
在加入Gap Year計畫之後,我們得以旁聽大大小小的會議,不論是每週二召開的業務協調會議與行政會議,或是我們亂入各組的組會,最先吸引我們注意力的,就是關於藝術節的討論。不論是從年初的TIFA或是到剛落幕的秋天藝術節,我們發現藝術節是場館運作的核心部分之一。不論是從節目策畫,行銷宣傳,乃至呼應場館的任務宗旨,都關乎到不同部門,乃至人員對藝術節的不同想像。
有人認為藝術節可以協助場館與觀眾溝通,有人認為藝術節可以傳達議題與關懷,也有人認為藝術節的命題是一種侷限,藝術節也可能成為場館在打造品牌上的意外的障礙。
面對這樣的不同看法,我們決定以這個「藝術節了沒」的工作坊,來和大家分享我們的看法,同時也邀請大家和我們一起想像場館在安排節目上的可能。
2021 秋天藝術節 「眾聲平等」
歷史回顧
國表藝在2021年整合了三館一團的的演出資料,放置到「數位典藏系統」上。而其中兩廳院近35年的資料皆可詳細查閱,也比起過往要在表演藝術圖書館翻閱紙本文獻,更加方便。這個資料庫成了我切入歷史的途徑,然而還是有一些需要下苦功的地方。裡面除了有演出名稱、演出時間與相關印刷品的圖檔外,卻沒有額外整理一個「藝術節」或是「系列節目」的標籤,所以要找尋該年度的藝術節,則必須要將整年的演出調閱出來,然後一筆一筆過目,再根據關鍵字進行打撈。自開館以來,每年度兩廳院大約主辦60到80檔節目,但三十五年累積下來也是相當可觀。
若把現在「藝術節」的概念,放到歷史之中,則需要做一些調整。過往比較少將「藝術節」直接放在系列節目名稱裡面,我私自推測,這大概是TIFA以降之後的命名邏輯,過往通常會直接點出該系列節目的主軸與性質,這我們稍後會詳談。不過,我放寬了對藝術節的定義,只要是「一系列經過策劃並有共通性的節目(活動、講座)」都將被我納入討論的範疇。
但我只聚焦在兩廳院的「主辦節目」上,因為這更能反映場館的意識,除非特別提及,我也不特別納入NSO的系列節目。而系列節目的場地不一定只發生在兩廳院,過往也有許多同一檔節目在不同場地演出的情形,所以場地意義上的「兩廳院」也不是我們要考量的因素。
時間上,我刻意挑選了自1988到2007,兩廳院的前二十年,聚焦時間,以利看出變化,再者,2007年以後的兩廳院大家相對熟悉,所以到下一個部份我們會再深入討論。另外,我沒有計入1987年開館時期的系列節目,因為他的性質較為特殊,並不是場館長期的策劃邏輯,所以我有所略去。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藝術節數量」為單位的圖表,可以看見兩廳院的藝術節數量起伏非常大,這反映的也是每一年所推出的藝術節有許多不同,可能這一年有的,下一年就沒有了,隔年又多出了一些新的。
又可以看見,在「以音樂為主的藝術節」數量上,到了2000年前後一直都是大宗。而在命名與挑選邏輯上,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份是培養藝術新秀的系列節目,例如從1990年開始,推出的「樂壇新秀系列」,便是以整年度規劃不同樂器的新銳演奏家,讓他們有登台的機會。每一年的數量在15到20檔上下,相比較其他領域(戲劇、舞蹈)在扶植新銳藝術家(實驗劇展、實驗舞展)的計畫上,音樂的場次與規模是更為浩大的。
關於以「藝術節節目總數」來看,同樣可以看到音樂節目在2000年以前一支獨秀,我們也可以從個別節目命名的邏輯上發現,場館透過這些音樂節目傳達的是一種「品味」,常出現的詞彙類似「浪漫」、「頂尖」、「選粹」、「精選」、「雅韻」、「風情」、「巨人」等等。在這樣的鋪排之下,放眼望去的兩廳院的確是高不可攀,這也大概成為大多數人對於兩廳院最初的印象以及批評,總覺得兩廳院帶有某種傲氣,自是甚高的氣氛。我想如果是在這段時期接觸兩廳院,的確會有這樣的看法。然而兩廳院也在2000年前後面臨轉變。
我們可以發現,在2000年之後,適逢兩廳院15周年以及20週年,「綜合類別」的藝術節異軍突起。這種藝術節比較符合我們現在的認知與想像:裡面會有不同種類的藝術,但還沒有發展出核心的概念,他們僅僅是因為「週年慶」這個概念而被放在一起。所以我認為,2000年以後的兩廳院,慢慢的從「品味」走向了「大眾」。然而「大眾」並不代表節目上的通俗,兩廳院仍然持續經營不同的系列節目,但更有意識的在大型綜合性藝術節之中,改變自己的姿態,邀請更多人的加入。
我們以2002年兩廳院十五周年系列節目來看,裡面的演出內容縱橫東西,幾乎是兩廳院一整年節目的規模。從內容與形式上看不出有什麼主題,因此可以推測這一系列節目並不是追求內在的共鳴,而是在於他們共同被陳列出來的氣勢與節慶感。而正是透過這樣的節慶感,企圖對表演藝術陌生的觀眾,邀請他們進來。
另外一個同時期的案例,是2005年推出的廣場藝術節,他主打在場館外面的「廣場」上演節目,並且有開幕派對及閉幕音樂會,可以推測,當時的兩廳院正是企圖利用廣場的開放性,來吸引沒有購票、卻會經過的觀眾的耳目。從海報設計上,也能看見這個「藝術節」更像是嘉年華,強調會有許多壯觀的演出,在場地與表演上突破大家的想像。
綜合以上兩例,我認為兩廳院在這個時期企圖以節慶的有限性與震撼性,來吸引更多觀眾進入劇場。然而華麗的表象背後是大量的花費,對於節目製作的消耗,這也讓兩廳院停下腳步思考,究竟這是一個長久之計嗎?以及這是場館的目標嗎?從歷史的後見之明來看,可以發現他們也做出了選擇,廣場藝術節如今也不再舉辦。
兩廳院從2000以前以「品味」做為號召,一直到2010年代以前的朝「大眾」靠攏,接下來的兩廳院究竟會繼續用藝術節端出什麼菜呢?這值得我們期待與檢視,在將近年底的時候,公告了迎接35週年的形象廣告,我也邀請大家用剛剛我們討論的角度,檢視、或者說是猜測,兩廳院的下一步。
經驗整理
首先,我想先請大家從自己最直觀的想法,從上面的動詞與名詞,各選一個最能代表自己心目中藝術節的搭配。例如你可以寫,我認為藝術節是「拓展」「視野」、「呈現」「議題」……皆可。
接下來,我想請大家回想自己有沒有曾經擔任藝術節中的什麼角色,可能你曾經擔任演出團隊,策劃人員或是行政人員,或是觀眾也可以,如果從來沒有參與過也可以。然後如果可以,你會想要擔任什麼角色,並用一句話描述你想要做到的事情。如果你想當觀眾,你可能會想要一次看完所有的節目;你可能也會想要擔任演出團隊,去試試看從不同角度參與藝術節,這些都可以。
接著,我幫大家整理了藝術節可能具備的功能,請大家試著排序,認為那些事情對你來說是一個藝術節該做的事情。而格子有限,不見得可以把所有任務放進去,所以有一些必須捨棄。所以大家待會可以和組員分享,究竟你認為藝術節重要的部分為何,哪些是你已經捨棄的?
想像未來
我們已經整理完大家對藝術節的看法,接下來我想邀請大家成為場館的角色,試著安排一年的節目。
我想請各桌的Gap Year成員幫忙拿一下桌遊的板子和卡牌。現在你們各組是一座新成立的場館,現在除了北中南三館之外,北藝與其他新場館都已經在籌備了。面對這樣的多場館時代,你們要扮演節目策劃的人員。
1. 請最近一次看過演出的人,擔任節目部經理。
2.回合拿取25個購買節目的籌碼,並從節目卡牌中拿出20張卡片,並且翻開,供大家瀏覽。
3.現在總監認為,場館有三個主要任務,分別是發展「公共任務」、提升「票房」或是增進「藝術性」,請節目部經理帶領同仁,一起討論本年度要以哪個任務為核心。
4. 每一回合可以選擇以下一個行動執行
(1)從節目牌堆中翻出三檔節目,並請經理帶領大家討論,要購買哪幾檔節目(可以一次全買,或是全部不買),討論時間限時一分鐘。成功購買後,將節目排上檔期表。
(2)翻開一張外租節目,收取租金並將節目安排在檔期表上。
(3)翻開一張機會卡,依照牌面上的指示獲取贊助或付錢。
總共進行16回合,在第4、8以及12回合的時候,請抽取突發事件卡,並依上頭指示行動。
遊戲在以下三種狀況結束:
1. 檔期排滿
2. 16回合結束
3. 破產
遊戲結束時,請以各項規範檢核自己是否達成場館要求
在安排節目的時候,為了保有公平性及資源完整裡用,須遵守以下守則
1.檔期填滿;
2.國內外節目數量相差不超過二;
3.各類型節目數量相差不超過二;
4.外租不可以超過一半;
5.須完成場館指標。
照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平面攝影|周嘉慧
照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平面攝影|周嘉慧
照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平面攝影|周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