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到實體與線上的相同和相異"
當所有的會議、活動、演出都轉為線上,省去了時空的限制,行程安排得更為密集,有時還會遇到超時演出(話匣子被打開了),但也帶來許多適應問題,這個月主持、也參加了幾場戲劇展演與活動,整理出實體與線上的轉換應有以下考量:重點在於意識到實體與線上的相同和相異,並依照實際情形進行形式、內容的調整,並且盤點目前條件可能的資源(因為在家裡才能達成,到了演出/活動現場反而困難),例如在活動中邀請參與者分享生活空間或平常不會帶出門的物品,或是觀賞演出時可以一起飲食等,讓我們在雲端的虛擬環境相見時,也不忘實體環境中身邊可用的物件。同時,在藝推組討論「當我們宅藝起特企」時,也以「宅」為命題,邀請藝術家設計可以讓民眾在家參與的互動式創作,打破觀眾一直處於接收者的位置。
"我在劇場還沒玩夠,所以目前就讓我在這裡多努力一會兒吧!"
「對公共事務有興趣、關注公共性,不一定要在劇場實踐啊。」是的,在別處也會時時提醒自己、尋求實踐可能,才稱得上是一個人奉行或追求的價值、類近信仰的事物,但我在劇場還沒玩夠,所以目前就讓我在這裡多努力一會兒吧!至於選擇劇場、劇場的迷人之處或意義,自有背後故事,並非虛空或不重要,卻不是現階段我在思考「藝術工作者」身份時想和自己對話的重點。選公司、挑產業、考慮自身條件⋯⋯我認為在思考藝術生涯發展、將相關工作視為職業或長期生活規劃看待時,調整、納入以上諸多參數的重要性或意義,未必跟選擇其他工作行業有決定性的差異或極大落差。
我想對於「劇場人」或也許根本不是劇場人的身份重新定義、思辨,也一定程度體現了 Gap Year 計畫的性質與目的、我對於找一群青年入館擾動、參與的最初純粹想像——文化機構需要站穩自己的立場(很大部份在這樣的專案中仰賴透明公開、觀點傳達一致、清楚的溝通)但抱持開放的心態,才有和不同背景青年協作、在彼此明瞭一定限制與目標共識的前提下發揮人員高異質性的優勢與潛力。
"疫情的 Gap「距離」"
疫情,變成一個更確切的詞彙,真正目睹他作用在演出、行政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樣貌。仔細想想,這樣的「距離」(或許可借用Gap)的概念,不也正是這個計畫的精神嗎?因此在這個月,我們又重新帶著有距離的眼神,看待以為已經熟悉的一切。也希望疫情能早日平息,讓我們能夠帶著這些收穫,回到熟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