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說:「如果我住在台北,應該會天天來這個酷地方」"
二月初,Gap Year與實習生一同參加表演藝術圖書館的導覽和QA對談,在這之前,我們各自對圖書館做了些功課、提出問題。印象最深刻的是當我第一次看表演藝術圖書館開幕前發布的,心情非常激動與感動。當然多看幾次後反應就平緩些,開始更細微地找到影片中聽覺和視覺的連接與縫隙。但在每個不同立場的人(空間設計師、不同需求和類型的使用者、圖書館員、藝術總監)談整修前後的差異、進到空間的感受,以及圖書館如何回應「以人為本」、「共融」的理念,很難不讓人想實際走進來,看圖書館如何打破框架。在保有典藏功能的同時,讓人走進來。另外一支的時間軸則橫跨開幕前後,一樣值得在到來前先品味。
「打開」是我在這次參加圖書館導覽的過程中最常聽到的詞。從圖書館外開始,以兩廳院使用三十年後換下來的舞台地板做成的休憩椅,民眾即便沒有進到劇場,但已經接觸到表演藝術;入口處則以坡度適宜的坡道取代階梯,門禁制度也取消,讓每個人都能自在地進來。一進到圖書館,映入眼簾的是中島式設計、高度符合大多數人需求的服務台,以及定期規劃的主題特展區,整體空間呈現「回」字型,讓廊道變得更寬敞,空間的顏色和家具擺設也讓人覺得舒適,明顯感受到圖書館的「使用者」從館藏轉換為人。
在事前看圖書館相關討論、資料時,發現許多人對圖書館改造的設計理念與空間有許多的批評,一部分是在社群互動中雙方對參與情況的期待有所落差,但我也很好奇開幕後對於改造後空間的抨擊,是來自於想像抑或是親身經歷?使用者選擇站在什麼立場,也是重要的關鍵,包括對表演藝術圖書館的定位是否認同,在館方的介紹中,表演藝術圖書館最主要的範疇即是兩廳院,所以場館內的表演藝術文物(在兩廳院演出的節目單、海報,甚至是節目部自國內外蒐集的資料等)典藏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而圖書館同時也作為表演藝術的轉譯者,讓民眾進到這個空間能在日常接觸表演藝術、在演出之外的時空也能理解、感受,最後便是進行推廣,包括實體的活動、數位典藏,在兩廳院和圖書館之間,讓大家可以重新思考對閱讀的想像和方式。我看到它在制度(入館限制與借閱條件的打開)、文物典藏(數位化和閉架收藏進而讓空間打開)、受眾(用不同方式使用這個空間的人也打開)的改變,不只在有形的空間,也在無形的辦法、活動、策展規劃中,回應到場館的「共融」,人人都該可以體驗、享受表演藝術。還有很多驚喜我沒有全部書寫出來,值得實際走到這裡感受。
在參訪前,我也有跟其他成員們先到圖書館探索環境,當時就在架上看到一本有興趣但還沒閱讀的書,馬上就借閱。現在已經快到期了,還看不到幾頁……
二月底,剛好一位朋友從台中來台北找我,我正好在兩廳院,就帶他到表演藝術圖書館看看,外加私人導覽(現學現賣),原本還擔心他會覺得無趣(圖書館有什麼好逛的?),沒想到他對這裡嘖嘖稱奇,隔天還po了一則限時動態,放上入口看進來的照片和「如果我住在台北,應該會天天來這個酷地方」,從這句話中我無法判斷他是對整櫃的黑膠唱片、或是影音資源,還是舒服的閱讀區、很輕鬆的聆聽區感到興趣,也有可能是架上的雜誌和書籍(當然機率很低),不過以一個非表演藝術觀眾來說,這個空間讓他可以天天來,一定有機會開啟他對表演藝術的初體驗與好奇。
下一步你想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