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重新學習與思考身為藝術工作者,平常談論的群眾/觀眾、技術與美感的分野或融合、科技和藝術的關係,究竟是什麼?"
這個月進行首次大共學,邀請了數位藝術基金會王柏偉總監,討論科技與文化、技術發展與藝術應用相關議題。對我而言,是透過專業前輩的梳理與協助,重新學習與思考身為藝術工作者,平常談論的群眾/觀眾、技術與美感的分野或融合、科技和藝術的關係,究竟是什麼?平時討論經常出於一些對於眼前現象,例如觀眾對什麼樣的節目買單、願意接觸劇場或藝術的人有多少、某個演出以運用高科技著稱或自我行銷但實際觀賞覺得好無聊、某些技術貌似好難好炫等等,產生即刻、幾乎反射性的憂心、困惑、興奮、切換至工作思考模式想起該做什麼去影響人群與建構產業⋯⋯卻偶爾忽略被打動或感到無聊的情緒之後,靜一靜從基本的概念釐清、關係連結追溯,推論設想現象的生成、自己的立場與可能的、真正切入核心問題的對策思考方式與流程。
共學中討論技術對人的影響即是一種關於理清基本概念與邏輯的思考流程的提醒。技術的發展改變、介入了人對環境、他者的認知,也因此影響了不同知識體系的建構與其被理解的結構及方法。即便進入 2021 年、長年網際網路發展與疫情下數位傳播與參與的討論大型其道,甚至可說早已不新鮮,偶爾還是能聽到他人討論或自己思考的出發點從「線上發生的事情到底是真的還是『虛擬』」、表演「跨域」要怎麼做等切分清楚且思考流程似乎有點跟不上技術演變的快速或大家口中的先進發展。我認為回歸這樣的基本流程是重要的,共學討論便幫助我點醒自己思考出發點的設定問題。
舉例而言,我長期對藝術跨域抱持困惑,相信不少學科整合與學術研究、不同領域的協同實作都有就定義大吵一番或各自不求甚解的情況。如果「跨域」是每種「藝術形式」的必然、不斷演變調整的表現和概念邊界,同理,與其執著於分類,或者專注於想像某種技術/科技產品與藝術形式、內容的搭配結合,藝術創作實作規劃或品牌、場館經營或許也滿需要邊界的思考框架調整轉換。不僅「5G 是個好東西,大家都來用」或者「AI 也可以畫畫嗎」等執行與思考,國藝會的補助類別與規範可能可以因此改變、藝術創作者和行政經營者也許需要更追根究底地釐清自己想做的事跟運用某些科技的關聯與必要性,而思維的改變也許也能讓觀眾更自主地參與共創或給予回饋,或以更人性的使用者角度給予回應、使市場的面貌更清晰立體。
我心裡一部份一向認為劇場是很扎實、樸實的工藝和現場獨特的體驗,在數位時代的各種娛樂媒介和內容、所謂擬真或具衝擊性的技術效果齊放下,也許面對很多注意力競爭,但正是發揮與彰顯、引發人類無窮、能跨越無形邊界的想像力的所在,並且以可質樸可繁複的工具、方法,同樣能創造人始終不可缺乏的社會連結、感官與認知的共鳴,衷心期盼自身、機構與行政經營工作者盡情發揮創造邊界流動、重塑觀點與策略落實方法的當代想像力,在機制與觀念上時時保持開拓與重整的彈性和活力。
下一步你想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