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更多私部門、一般群眾加入共創"
到了空總的 C-Lab 參訪,我才更了解負責營運的生活美學基金會和園區主管機關的中央部會、空總基地(園區範圍的土地、建物等)及週邊社區、社會大眾之間微妙複雜的關係。在文化部委託營運、監督之下,一個非營利組織如何顧及資源免費開放與公平性的要求、發揮園區空間價值與政策期望的文化實驗平台方向,同時在第一線面對承受大眾對其定位與規劃執行的質疑,在參訪的兩、三小時內難以道盡、全盤理解,糾結程度讓我對於非營利組織、非政府組織、公設法人、政府部會與立法部門之間如何協作、相近議題的共同推進與溝通,其實產生一股懷疑、窒塞、時而無路可出的感受與對現實困境的認識。彷彿靠近政策或公部門,容易受到龐大國家機器與規制的掣肘,但台灣的藝文環境究竟如何吸引更多私部門、一般群眾加入共創,我現下連理出頭緒,往下走想出一個答案都有點困難,也需要更多的資料研究和理解。
"不斷變動的現況"
參訪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是我很期待的行程,多次進到空總看展覽、參加活動,也在不同社群平台看到背景不同的人討論這個園區(這塊地)應該做什麼,實際交流後才知道其營運單位是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從目標、定位到場地的使用權限、資源等,都還具有營運者不可控的變因,許多營運上的優勢與困難也反映在不同平台的各項計畫中,或許在不斷變動的現況中,空總正逐漸找到與各單位相對穩定的互動關係。
下一步你想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