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妥協,還可以做的是找到自己看見的 gap去改善"
建華老師帶我們穿梭於北藝中心,從設計者、管理者到使用者的不同角度講解劇院的建置與運作。於是我能理解,每個令人點頭或困惑的決定、現況,背後都有許多人的理想與盲點,在目前僵化的流程與互動模式中,除了妥協,還可以做的是找到自己看見的gap去改善。
"發展出一套新的思維模式"
原本的臺北藝術三節,以臺北這座城市做為舞臺,演出發生在各個角落,也創造出城市節慶的想像。如今有了一個場館,大多數的節目將會在同一個地方發生,就會變成類似三館運作藝術節的邏輯。我認為,要如何運用同一個場館,卻還是可以連結到「臺北」這座城市,會是將來在策畫節目的新考驗。再者,臺北藝術節的節目往往具有強烈的實驗性,一如今年在線上觀演的許多嘗試,未來藝術家、策展人以及場館,要如何在固定場館以及節目演出的實驗性之中,發展出一套新的思維模式,是我所期待的。
現在,你想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