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之間找到多種可以表達的方式"
與陳韻文老師接洽8月份工作坊時,老師主動提及能先在線上見,了解成員們的情況,我們分享了自己半年來對場館的觀察和Open Studio的構想,韻文老師也即時給予回饋(工作坊前的工作坊!),提醒我們破除對於要對話的對象、潛在參與者過多的假設,留給自己的觀察和觀點多一點空間,也嘗試找到現實和認知、事實和想法之間的縫隙,以藝術性、轉化的方式填和。
成員從韻文老師提供的素材中挑選繪本《抵岸》作為工作坊主題,體驗何謂戲劇作為方法。從空間的移動到觀察、眼神接觸,召喚個人記憶,並在群體中分別找到同質與異質的另個存在,穿插著具象的生命經驗分享、觀察回饋,與較為抽象的故事圖卡排序、肢體靜像、入戲成為角色行動,我們時而投入虛構的情境中做選擇,時而反身回顧自己的不同經驗,在這之間找到多種可以表達的方式,也嘗試理解如何在虛實間引導參與者成為自己、也成為他人。
"覺得自己掌握了一股強大的力量"
善用戲劇的元素 / 別忘了邀請妳的觀眾除了舉辦音樂會,這是我第一次加入一個從無到有的「戲劇類製作」,如菜鳥一般的我在參與韻文老師的戲劇工作坊後,覺得戲劇像是魔術一樣,讓原本腦袋空空來參加的我,頓時覺得自己掌握了一股強大的力量,可以有自信的用戲劇的元素和大家進行一趟奇幻旅程。 但是在形式上,除了買票和我們立下誓約,觀眾要如何有意識的認知到自己已經搭上飛機前往彼方? 六月的月誌中提到戲劇的關鍵在於它「灰色」的狀態,透過扮演、儀式感,邀請觀眾走入一個人人不再帶刺的狀態中,而在這樣的前提下,才有機會達成我們Open Studio的目的:打開。
"我們總是期待能「換位思考」"
我們邀請到陳韻文老師以陳志勇《抵岸》繪本為主題進行戲劇教育工作坊,除了延伸討論到移民、難民相關議題,其中有一個環節讓我很印象深刻,老師給我們看了繪本其中一頁,要我們想像畫面定格的前五分鐘發生了什麼事、人物之間的關係和對話是什麼,接著分組演出。看到圖片的第一個反應是以第三者角度切入「我看到了什麼?」,設想好情境開始揣摩人物動作時,我才感受到了角色的情緒。
這讓我聯想到在溝通討論的時候,我們總是期待能「換位思考」,但大部分的時候似乎都沒有真正跳脫自身立場,設想對方說出這句話或做出這個決定的脈絡,如同演員寫角色自傳一樣。
接下來,我想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