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只進行討論,不如透過大量的測試,來驗證事情。"
馮鈺婷(珍珠)以自己參與的計畫分享「互動體驗設計」,前期的場域探勘階段,除了知道空間的物理條件,觀眾(誰會進入/經過這個場域)的面貌也需要被測繪,再從中提出概念、設定目標,透過一連串反覆的設計、原型測試、修正後,實際將裝置或展覽放到場域與觀眾互動,而這並非是作品的終點,設計/創作者經常在這階段化身為民族誌學者,開始蹲點觀察互動的對象、方式、反應。珍珠提到「與其只進行討論,不如透過大量的測試,來驗證事情。」我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是《Push for Fame》,每日行經的街道櫥窗出現一個按鈕和一個螢幕,這種日常中的一點點不平常,非常具有吸引力,創造出許多陌生人相遇的機會,「觀」發生、「眾」產生。
"要以同理心看待這些人物"
林彤也在過程中一直提醒我們,要以同理心看待這些人物。我們或許已經熟悉場館的運作,所以在討論過程中,不自覺會傾向場館的立場思考。然而,觀眾他們自身的難處與懷疑,也是我們需要留意的。所以我們花了一段時間繪製同理心地圖,設想這位人物可能的焦慮、不安以及難處,從他們的角度出發,設計合適的服務。
"討論的目的不是為了說服與被說服,而是在意見交流過程當中發現自己思考疏漏的部分,也從對方的論述中理解其生命經歷及觀點。"
為籌備Open Studio,我們邀請到社會設計師林彤帶領設計思考工作坊。工作坊的第一個任務便是寫「人物誌」,分析這個角色的基本資料包含:年齡、性別、職業、興趣、家庭狀況等,以及場館與他們的關係,接著才是找出痛點與發想解決方案。
討論過程很難不帶入自己的觀點,有時也會陷入膠著,我覺得這兩次工作坊給我的啟發是開啟討論前要探究問題的根本,包括「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以及「對方的立場是怎麼建構出來的?」,我也會更提醒自己要發揮同理心。對我而言討論的目的不是為了說服與被說服,而是在意見交流過程當中發現自己思考疏漏的部分,也從對方的論述中理解其生命經歷及觀點。
年底的Open Studio,我希望可以從近年藝文場館曾經發生過的公關危機事件出發,擴大討論的範圍至對這個議題有興趣的人,而不侷限於表演藝術界。我觀察到幾次事件事發的當下並沒有足夠的時間和適當的場域讓雙方(或多方)進行交流,因此期待在Open Studio提供討論的機會,藉此也探究事件發生的根本。
接下來,我想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