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館內匯集了觀眾、演出人員與工作人員等不同身分的人,因此在防疫的政策上需要更細心的規劃。除了跟隨著中央滾動式調整之外,更肩負了在疫情期間讓觀眾仍然有享受表演藝術的機會。
兩廳院負責承辦文化部《藝FUN線上舞臺計畫》公開徵件案,Gap Year成員也從旁有許多觀察:
"這個困境似乎源自於藝文產業的自我定位"
在七月的末端,副總監室承辦了來自文化部的徵件案【藝FUN線上舞臺計畫】,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在疫情衝擊下紓困表演藝術者/團隊、二是鼓勵表藝圈嘗試線上直播/錄播,發展線上售票的展演形式。
這個徵件計畫立意良好,緊急救援因疫情停擺的表藝圈,也藉由補助的規範引領大家往前走。 但回頭一看,這樣的狀況和疫情降臨前的臺灣日常並沒有什麼不同——長期以來,若官方的補助機制不存在,藝文團隊似乎很難依靠自己的力量走下去。
我想了想,這個困境似乎源自於藝文產業的自我定位,以及它本質上的脆弱敏感。「商業化」、「世俗日常」、「迎合觀眾」——這些詞彙一旦擺在藝術旁邊,似乎就會被攻擊黑化,但它們代表的真的是腐敗嗎? 我不那麼認為,懂得賺錢才能好好生存下去啊!
去年推出的梅花座政策,造成很多劇團在成本入不敷出的事實下,仍為了已購票的觀眾硬是上演,結果是,很慘。今年政府放慢速度,加速研擬「線上化」演出的甄件計畫,先不論創意程度如何,只少立意是良善的。在這個時期促進另一種創作思考,我想,也沒有什麼不好。當然我覺得要不要選擇「線上化」的創作,或者劇場究竟能不能「線上化」,線上化的作品還是「原來的劇場」嗎?這些都是可以討論的問題。對我來說,「線上」就是另一種媒介,勢必發生創作上性質的變異。我想,就跟每個創作者最終都會找到一個自己的風格一樣,是否要選擇這樣的媒介,也都是個人的選擇。我也不覺得,在這個時代,一定要學會「轉線上」才是所謂的進步,不過,也可以肯定的是,多認識一些新的創作媒介絕對不會退步。
"對我而言收看線上劇場的誘因取決於使用的串流平臺和拍攝手法"
繼《藝Fun劇場—精采上線》、「藝起秀創藝」線上微型演出徵選計畫」後,文化部最新推出了由兩廳院承辦的《藝FUN線上舞臺計畫》公開徵件案,鼓勵藝文團隊以直播或錄播方式辦理線上售票演出,以「開拓新時代觀眾群,激發數位時代新的表演藝術營運模式」(擷取自官方新聞稿)為目標。在副總監室承辦這個徵件案的同時我也在思考,這一系列大手筆的補助真的能夠開拓新觀眾群、發展出新的商業模式嗎?
試想對於某些團隊而言,線上展演或許只是暫時解渴的階段性目標:申請補助。並沒有投入資源,例如:將攝影腳本納入創作理念、購入攝影器材、培養技術人才等。而另一種模式,以新加坡實踐劇場為例,則是將數位展演納入長期發展目標,在疫情期間投入大量資源於硬體設備,並嘗試多樣化的線上演出,即便疫情過後仍將持續研發線上展演形式。
文化部近期透過各式各樣補助計畫看似撒大錢在進行實驗、賦予補助名目,提供誘因鼓勵還在觀望的團隊嘗試進行直播/錄播。我想疫情是一個契機,促使創作者思考發展數位展演的可能性,但不是每個團隊都要發展得很好或是以此為長遠目標,團隊可以利用補助資源,評估發展線上節目與團隊的規模、理念、成員、目標客群等是否相符,或許嘗試過後發現不符合效益,決定不做長期的規劃也無妨。
站在觀眾立場,對我而言收看線上劇場的誘因取決於使用的串流平臺和拍攝手法。《藝Fun劇場》為期八個周末在Youtube免費播映「經典作品」,不過我想若能像在「雲劇場」、或是八月底即將上線的「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等有別於一般影視的串流平臺播映,更能為居家劇院增添不少看戲的「儀式感」。期待透過衛武營《藝起秀創藝》、兩廳院《藝FUN線上舞臺計畫》公開徵件案,看到線上劇場發展出一套與電影、影集有所區別的效果,或許是呈現在拍攝手法、演員視線及與觀眾互動程度、劇場燈光及舞台配置營造的現場性等。
截至目前我的想像還是「線上展演的最終目的仍是將觀眾導回線下實體演出」,然若線上劇場的觀影體驗沒有發展出特色,那就會像是同步在OTT平台的紀實而已,更不必提吸引新劇場觀眾或是發展新型態表演藝術營運模式了。
接下來,你想做點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