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我可以比較勇敢地發問"
九月時我們邀請了陳芳明老師來到兩廳院進行大共學,在居家辦公期間成員們曾以老師的著作《我的家國閱讀—台灣當代人文精神》舉辦線上讀書會。聽老師談起與作家余光中、詩人楊牧等文壇名家的往事,透過那些論戰、絕交、流亡等,牽動那個動盪時代台灣文壇的大事件,我想像那時候的輝煌,但老師提及現代文學獎時卻難掩失望。我想到投入劇場界40年的璟如老師談起產業未來時也透露出一些些惆悵。
是對於舊時代的緬懷嗎?還是這個世代就不是「出英雄」的時勢呢?那身在這個時代的我,既非藝術家,也沒有身懷絕技,我的寄望是什麼呢?接近在兩廳院Gap Year的尾聲,還是有很多疑問,但相較年初時伴隨著的不安和焦慮,現在的我可以比較勇敢地發問,也知道了有些想像不是還沒戳破的泡泡,只是尚未實現的理想罷了。
"親身參與及對臺灣文學的反思歷程"
在大共學中,陳芳明老師以「臺灣當代人文精神」為題,向我們敘說他在文學界四十多年的親身參與及對臺灣文學的反思歷程,就只是平緩地說出他的故事,每個事件背後的真摯情感觸動現場很多場館夥伴
接下來,你想做什麼呢?